闽南丛林,第72集团军某旅一场情报侦察作战演练在凌晨悄然打响,依托无人机和技术侦察引导,小队长王洋带领武装侦察小队,借着夜色掩护悄悄抵近侦察目标。
“发现‘敌’通信枢纽,坐标××……”王洋迅速确定目标信息并上报,正当他为即将完成任务长舒一口气时,导演组传来判定结果:上报坐标处为假目标,任务失败!
“怎么可能?”王洋对此结果感到难以置信,因为这个目标不仅外观完全符合通信枢纽特征,而且通过无线电侦听也侦获确实有信号从那里发出,他们甚至发现目标里面有人员活动。这时,在一旁监考的作训科参谋吴有华道出了原委:原来,为了让假目标实现以假乱真、混淆视听的作用,蓝方在设置假目标时不仅在外形上严格对照真目标,还在假目标中安排少量留守人员,放置自动收发信号的废弃电台等设备。“这个假目标太‘真’了!”走下演练场,侦察营营长姚意在感慨之余,虽然为任务失败遗憾,但更为积累难得的经验教训而欣慰。
复盘会上,旅副参谋长袁细金以此案例为引子,带领大家回顾了去年底的一次经历。那是上级组织的红蓝对抗演练,该旅为迷惑蓝方设置了多个假目标,逼真的外形伪装虽然成功骗过了蓝方无人机的空中侦察,却没防住侦察分队的抵近核实,最终被蓝方摧毁了多个通信节点。
“战场瞬息万变,敌人会设置什么陷阱,采取什么‘骗术’,都是未知数,没有最聪明,只有更狡猾。”袁细金意味深长地说,“古往今来,通过隐真示假获胜的战例不胜枚举。现代战争讲求信息制胜,我们既要学会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真伪、遴选重点,更要善于运用‘信息陷阱’确保己方始终掌握主动。”
为此,该旅集智攻关在设置假目标上做文章,不断提高官兵示假隐真和辨识真假能力。他们通过在假目标上加装伪装器材、雷达诱骗设备等,不断强化假目标的拟真度;组织官兵开展真假目标识别教学,建立目标识别关键信息数据库,提升部队隐蔽伪装与目标识别水平;构设复杂多变战场环境,在情报侦察训练中引入多种突发特情,锤炼部队应急应变能力。
走进该旅训练场,记者发现阵地上不仅有1∶1的高仿火炮模型,还多了不少天线和空弹药箱,在无人机回传的画面上,俨然一个真的炮兵阵地。“命你部赴‘敌’后引导火力打击!”随着一条作战命令从指挥所传来,一支侦察小队闻令而动,自主完成情报收集,在多个掩护目标中精准锁定打击对象,圆满完成作战任务。